食物属性

食物属性
阿呆本人非专业中医人员,谨慎参考,只是对所了解的知识进行总结,有错误指出
一: 属性
四性
寒性、凉性、热、温性,介于他们直接的称为平性。
寒:给身体降温,如抑制过度亢奋(炎症),清除病理产物(绿豆使中暑头痛缓解),降低氧化损伤(绿茶使口腔溃疡伤愈合)。寒与凉作用程度区别。
热:提供能量,如激发细胞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激活脏腑功能。热与温作用程度区别。
热既然是提供能量为什么补心适得其反?
心属火全身热能发动机过热则功能紊乱需寒凉制衡。
五脏
心、肝、脾、肺、肾
心属火,主血气,藏神,五行属火,充于脉,其华荣于面,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色红,味苦,嗅焦;有病者,舌尖红,或舌头转动不灵,吐字不清。
、
肝属木,主疏泄,藏魂,五行属木,充于筋,其华荣于爪,开窍于目,与胆互为表里,色青,味酸,嗅臊;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黄,眼涩,畏光,流泪。
脾属土,主运化,藏意,五行属土,充于肌,其华荣于唇,开窍于口,与胃互为表里,色黄,味甘,嗅香;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
肺属金,主宣降,藏魄,五行属金,充于皮,其华荣于毛,开窍于鼻,与大肠互为表里,色白,味辛,嗅腥;会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流鼻血,不辨香臭。
肾属水,主精髓,藏志,五行属水,充于骨,其华荣于发,开窍于耳,与膀胱互为表里,色黑,味咸,嗅腐。肾有病者,耳中蝉鸣,或痒,或背,或聋。
五色
青、赤、黄、白、黑
青入肝、赤入心、黄入脾、白入肺、黑入肾
五味
这里味是自然味道,人工合成不算。
酸、苦、甘、辛、咸,平味
酸入肝,药性:能收、能濇(sè),具有收敛固濇作用
苦入心,药性:能泄、能坚 、能燥,具有下通便、清热泻火、降气平喘作用
甘入脾,药性: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作用
辛入肺,药性:能散、能行,具有发散、滋润、行气、活血作用
咸入肾,药性:能下,能软,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淡味:平常饮食类蔬菜,药性: 利窍,渗泻
对应关系
五行 | 五脏 | 五官 | 五色 | 五味 | 四性偏好 | 相生关系 | 相克关系 |
---|---|---|---|---|---|---|---|
木 | 肝 | 👁️目 | 青🟩 | 酸 | 微寒/平 | 木生火 → 肝血济心 | 木克土 → 肝郁乘脾 |
火 | 心 | 👅舌 | 赤🟥 | 苦 | 寒/凉 | 火生土 → 心阳暖脾 | 火克金 → 心火刑肺 |
土 | 脾 | 👄口 | 黄🟨 | 甘 | 温/平 | 土生金 → 脾精养肺 | 土克水 → 脾湿困肾 |
金 | 肺 | 👃鼻 | 白⬜ | 辛 | 平/微凉 | 金生水 → 肺降助肾 | 金克木 → 肺燥伤肝 |
水 | 肾 | 👂耳 | 黑⬛ | 咸 | 平/微温 | 水生木 → 肾精滋肝 | 水克火 → 肾阴制心 |
二: 判断五味和四性
中医中的五味并不是我们实际的味觉,而是食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功能效应归类。
五味
功能反推法判定
五味 | 核心功能 | 典型生理效应举例 | 与日常味觉的关系说明 | 典型案例分析 |
---|---|---|---|---|
酸 | 收敛固涩 | 止汗、止泻、固精、缩尿 | 日常酸味食物不一定具收敛功能(如柠檬) | 乌梅:味觉酸,功能涩肠止泻 → 属酸味; 柠檬:味觉酸,但功能生津发散 → 不属酸味 |
苦 | 清热燥湿、泻火降逆、通泄 | 清火(心火、胃火)、燥湿(祛湿热)、通便(泻下) | 多数味苦食物符合(如苦瓜) | 苦瓜:味苦,功能清胃火 → 属苦味; 黄连:极苦,泻心火 → 属苦味 |
甘 | 补益虚弱、缓解急症、调和药性、润燥 | 补气(乏力)、补血(面白)、缓急止痛(腹痛)、润肠 | 甜味食物多属甘,但无甜味者也可能属甘 | 蜂蜜:味甜,补中润肠 → 甘味; 粳米:无甜味,但补中益气 → 甘味 |
辛 | 发散表邪、行气活血、温通阳气 | 发汗(感冒)、行气(腹胀)、活血(瘀痛)、温中(胃寒) | 辛辣食物多符合(如辣椒、姜) | 生姜:味辣,发汗散寒 → 辛味; 薄荷:无辣味,但发散风热 → 辛味 |
咸 | 软坚散结(化解肿块)、泻下通便、补肾益精(部分) | 消瘿瘤(甲状腺肿)、通大便(燥屎)、入肾填精 | 咸味食物不一定具软坚功能(如食盐) | 海带:味淡,但消甲状腺肿 → 咸味; 肉苁蓉:味微咸,润肠通便补肾 → 咸味 |
淡 | 渗湿利水 (附于甘味) | 利尿消肿、渗湿健脾 | 味觉清淡无特殊 | 茯苓:几乎无味,功能利水渗湿 → 淡味(附甘) |
四性
当一种食物在四性判断的四大维度中均未表现出明显寒热倾向时为平性
- 反应判断法
四性 | 生物体反应特征 | 典型案例 |
---|---|---|
大寒 | 入口清凉→迅速体温下降 | 薄荷、西瓜、绿豆 |
寒 | 食后微凉→热感缓解 | 绿茶、梨、海带 |
凉 | 缓和解热→不降温但抑燥 | 小麦、薏米、菊花 |
平 | 无温度波动(能量中性) | 粳米、山药、莲子 |
温 | 食后暖流→局部升温 | 红枣、鸡肉、糯米 |
热 | 灼热扩散→全身燥热/出汗 | 辣椒、肉桂、羊肉 |
- 功能反推法
目标功效 | 对应四性 | 反推案例 |
---|---|---|
清热泻火 | 寒/凉 | 苦瓜治痤疮→寒性 |
散寒温中 | 温/热 | 生姜治胃冷痛→温性 |
补气助阳 | 温 | 黄芪改善畏寒→温性 |
滋阴降火 | 凉/寒 | 银耳治干咳→凉性 |
解毒消肿 | 寒 | 蒲公英治乳腺炎→寒性 |
活血化瘀 | 温 | 红花治痛经→温性 |
- 环境响应验证法
生长特征 | 四性倾向 | 原理 | 典型案例 |
---|---|---|---|
阴寒潮湿环境 | 寒/凉 | 蓄积阴气 | 海带、紫菜(深海) |
干旱/强日照环境 | 温/热 | 吸纳阳气 | 花椒、辣椒(山地) |
水生/地下根茎 | 凉/寒 | 得水阴之气 | 莲藕、荸荠(池塘) |
四季常青植物 | 平/凉 | 抗寒耐热中和 | 白菜、橄榄(温带) |
三: 实践
- 多色
玉米 → 色:外黄(脾),内白(肺),味:甘(补脾)淡(渗湿),性:平(不偏寒热) → 作于脾肺之间有助于利湿。 - 色味不一
黑芝麻 → 色:黑(肾),味:甘(脾),性:平(不偏寒热) → 补肾精(主) + 益脾胃(辅) → 脾肾双补 - 色味同一
黄芪 → 色:黄(脾),味:甘(脾),性:温(能量推动补气)->温补脾气
四: 五脏宜食食物及搭配原则表
五脏 | 宜食食物 | 经典食疗搭配 | 搭配功效 | 禁忌原则(相克) |
---|---|---|---|---|
肝 | 菠菜、绿豆、枸杞、猪肝 | 绿豆猪肝粥:绿豆50g + 猪肝100g + 粳米100g | 养肝补血,利水消肿 | 忌辛:辣椒、生姜(辛多伤肝,致筋急) |
心 | 红枣、桂圆、莲子心、苦瓜 | 甘麦大枣汤:小麦50g + 甘草6g + 红枣10枚 | 养心安神,缓解心烦失眠 | 忌咸:高盐食品(咸多伤心,致血瘀) |
脾 | 小米、南瓜、山药、红枣(注:甘味指天然甜) | 山药糯米粥:糯米50g + 山药300g + 红枣10枚 | 健脾养胃,止泻 | 忌酸:柠檬、醋(酸多伤脾,致肌萎) |
肺 | 银耳、百合、白萝卜、梨 | 银耳百合羹:银耳10g + 百合15g + 冰糖少许 | 润肺化痰,缓解干咳 | 忌苦:浓茶、咖啡(苦多伤肺,致皮燥) |
肾 | 黑豆、黑芝麻、海带、紫菜(天然咸) | 黑豆豆浆:黑豆50g浸泡打浆 | 滋肾阴,缓解盗汗 | 忌甘:精制糖、甜品(甘多伤肾,致骨痛) |
- 五味平衡原则
- 过量任何一味皆伤对应脏(如过酸伤脾、过苦伤肺)
- 体质差异调整
- 肾阳虚(怕冷):宜羊肉、核桃(温肾阳)|肾阴虚(口干):宜桑葚、黑芝麻(滋肾阴)
- 脾虚湿重:忌甜腻,宜薏仁+白扁豆(健脾祛湿)
- 关键禁忌
-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
食疗为辅助手段,疾病及时就医需遵医嘱
-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
五: 引入参考
- Deepseek问答